- Published on
《About Face》交互设计精髓笔记
- Authors
- Name
- hpoenixf
背景
最近对交互设计产生了浓厚兴趣,设计师朋友推荐了《About Face:交互设计精髓》。这是一本大部头,但确实是一本好书,给了我很多启发。为了避免看完就忘记,我做了一些摘抄和整理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数字产品的设计过程
数字产品恶劣的特征
- 粗鲁无礼:过多弹窗、指责用户。
- 要求人们像计算机一样思考:使用难以理解的术语、行为奇怪。
- 马虎大意:危险的命令容易误操作。
- 要求人做重活。
表现糟糕的原因
- 重点错置:过于关注市场潮流和技术突破,而忽略用户需求。
- 无视真实用户:对用户的了解不足。
- 利益冲突:开发者倾向于易编程,而非易使用。
- 设计流程缺失。
创造数字产品的三个主要过程
设计师满足称许性
- 关注点:人们需要什么。
- 目标:用户满意度和客户采用度。
- 涉及内容:
- 用户模型(动机、行为、态度和能力)。
- 产品设计(进度表、形式和行为规范)。
管理者满足可行性
- 关注点:什么可以支撑业务。
- 目标:可持续商业模式。
- 涉及内容:
- 商业模型(投资、收入、花费)。
- 商业计划(市场、启动、分发)。
技术人员满足功用性
- 关注点:如何创造。
- 目标:项目交付。
- 涉及内容:
- 技术模型(核心技术、技术组件)。
- 技术计划(工程进度、说明书)。
用户目标的识别
目标 vs 任务和活动
- 目标:用户对最终结果的预期。
- 任务和活动:完成目标的中间步骤。
设计风险:如果按活动和任务来理解设计,可能被过时的技术束缚。
目标导向设计
目标是驱动力:
- 效率工具应关注自动化,而非更快输入。
- 设计师需要理解用户的目标,而非仅关注任务。
模型对比:
- 心理模型:用户对产品运行机制的认知。
- 实现模型:系统的实际运行方式。
- 呈现模型:设计师将实现模型呈现给用户的方式。 最佳方案:呈现模型越接近心理模型越好。
目标导向设计流程
设计过程概论
- 研究:获取用户及应用领域的定性数据。
- 建模:将行为模式应用到用户模型和领域模型。
- 需求定义:从场景出发,满足用户模型的目标。
- 框架设计:创建整体产品概念。
- 细化设计:关注实现细节,通过关键路径场景验证设计。
- 开发支持:开发阶段回答问题,调整设计。
产品成功的关键
- 核心:目标优先于特性。
- 问题解决:
- 用户是谁?
- 用户目标是什么?
- 产品如何与用户交互?
- 产品如何面对首次使用的用户?
- 产品如何处理新手与资深用户的需求?
设计研究
有用的定性研究活动
- 启动会:
- 提出关键问题:用户是谁?用户需要什么?
- 文献综述:
- 内部资料、行业报告、网络搜索。
- 产品原型和竞争者审核。
- 访谈:
- 利益相关者:产品的初期设想、技术限制等。
- 客户:购买动机和决策过程。
- 用户:了解产品如何适配用户的生活和工作流程。
- 用户观察:
- 通过情景调查和人种学访谈了解真实用户行为。
人物模型的构建
- 作用:
- 确定功能和行为。
- 促成团队共识。
- 衡量设计效率。
- 注意事项:
- 避免“弹性用户”和“自我参考设计”。
- 避免过于关注边缘功能。
设计需求
场景驱动的设计需求
- 情景场景:探索产品服务用户的可能性。
- 关键路径场景:描述用户如何与产品交互,完成目标。
- 验证场景:测试设计方案在各种情况下的表现。
需求定义过程
- 问题和远景综述:
- 定义设计目标。
- 将商业问题与可用性问题联系起来。
- 探索和头脑风暴:
- 确定用户期望和行为模式。
- 情景场景构建:
- 描述用户的故事,回答产品使用中的关键问题。
构建设计框架
定义交互框架
- 形式要素:确定产品是手机应用、桌面应用等。
- 功能和数据元素:定义用户操作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。
- 功能组和层级:明确元素之间的关系和优先级。
- 勾画框架:分块图描绘界面布局。
- 关键路径场景剧本:验证主要交互路径。
定义视觉设计框架
- 风格定义:用 3-5 个形容词描述产品风格。
- 研究和应用:颜色、排版、控件处理等。
总结
《About Face》带来的最大启发是,设计应始终围绕用户的目标展开。
- 关注目标:比特性更重要。
- 关注体验:使产品与用户心理模型一致。
- 关注研究:通过定性数据驱动设计。
交互设计的核心,是在满足用户目标的同时,平衡商业、技术和用户需求。
《About Face》第三部分书摘总结:设计优秀产品的关键要素
本文是《About Face》第二部分的书摘整理,重点涵盖了优秀产品设计的原则和方法,包括设计价值、交互设计原则、交互模式、数字产品礼仪、平台与姿态,以及从用户心理和行为的角度进行设计的方法。
良好产品行为的基础
1. 设计价值
优秀的设计方案应具备以下特点:
- 合乎伦理:不造成伤害,改善人类处境(增进理解、提高效率、促进平等和多样性)。
- 目标明确:帮助用户完成目标,符合场景和用户能力。
- 实用性:满足商业和技术需求,实现机构目标。
- 优雅性:简单而完整,内在一致,调动用户认知与情感。
2. 交互设计原则
交互设计应作用于不同层面:
- 概念原则:界定产品在广泛场景中的定位。
- 行为原则:描述产品在特定情景下的行为。
- 界面原则:确保行为和信息的视觉传达策略有效。
设计原则的目标是优化用户体验,例如降低工作负荷(生产工具)。
3. 交互设计模式
交互设计模式 是捕捉有效设计方案并应用于类似问题的方式,包括以下类型:
- 定位模式:定义产品在用户心中的整体定位。
- 结构模式:解答屏幕上信息与功能的安排问题。
- 行为模式:解决功能或数据交互的具体问题。
数字产品的礼仪
优秀的数字产品应注重体贴、智能和礼貌。以下是具体表现:
1. 设计体贴的软件
- 关心用户喜好:收集数据并合理利用。
- 乐于助人:主动提供支持。
- 有判断力:敏锐地察觉用户需求。
- 失败也不失风度:如缓存崩溃前的输入。
2. 设计聪明的产品
- 利用空闲周期:预先处理可能的需求。
- 预测用户行为:记住用户习惯,缩小决策数量。
3. 设计社交产品
- 帮助用户展示最好的一面:如提升用户个人信息的可见性。
- 尊重隐私:妥善处理数据保护问题。
- 适当应对反社交行为:防止不良互动。
平台与姿态
1. 产品平台
平台决定了产品的特性,包括物理形态、分辨率、网络连接等。
- 常见平台:桌面软件、网站、手机、平板、车载系统、游戏机等。
2. 产品姿态
产品的姿态决定了设计的重点:
- 独占姿态:长期占据用户注意力(如文档工具)。
- 丰富视觉反馈、慷慨使用屏幕空间。
- 暂时姿态:按需调用,快速完成任务。
- 明亮清晰、信息集中、记住用户选择。
- 后台姿态:不主动打扰用户。
- 优化中级用户体验。
为不同层次用户设计
设计需要针对三种用户层次:新手、中级用户和专家。
- 新手:
- 快速上手,减少挫败感。
- 示例场景:提款机、博物馆导航。
- 中级用户:
- 满足高频需求,提供在线帮助。
- 逐步引导中级用户探索高级功能。
- 专家:
- 支持高级功能,增强其生产力。
- 专家意见对新手选购产品有重要影响。
消除用户负担
1. 常见的负担类型
- 导航负担:多个视图或页面间的频繁切换。
- 模态负担:中断用户操作的错误提示或确认框。
- 视觉负担:复杂的样式设计导致信息难以解读。
2. 如何减少负担
- 减少用户需要访问的地方:减少页面、滚动和层级结构。
- 提供导航标志和概览:如面包屑、缩略图。
- 隐藏危险操作:避免用户误触危险按钮。
- 简化操作步骤:提供默认选项或推荐方案。
用户交互与流
流是一种用户全神贯注的状态,良好的交互设计可以帮助用户达到这种状态:
1. 和谐的交互
- 遵循用户心理模型,让交互更直观。
- 少就是多:减少用户面对的选项和问题。
- 无模态反馈:不中断用户当前任务。
2. 动画与过渡
良好的动画有助于:
- 集中注意力,展示动作的因果关系。
- 帮助用户理解状态或视图的切换。
数据输入、存储与检索
1. 数据输入
- 免疫性:系统对错误输入有容错机制,而不是简单报错。
- 灵活性:允许用户在信息缺失情况下继续操作。
2. 数据存储
- 提供合理的文件模型,方便用户管理数据。
3. 数据检索
- 位置检索:基于物理或文件系统位置。
- 标识检索:基于文件名或标签。
- 属性检索:基于文档的时间、大小或编辑次数。
整合视觉设计
1. 视觉设计的基本元素
情景、形状、大小、颜色、方向、纹理、文字、信息层级等。
2. 视觉界面设计原则
- 传达品牌风格:强化产品的品牌形象。
- 增强视觉层次:通过颜色、大小、位置等引导用户注意力。
- 减少视觉工作量:保持布局简洁,避免视觉噪音。
3. 视觉信息设计原则
- 加强视觉对比,确保信息清晰。
- 在相邻空间显示关联内容。
- 数据量化时,应明确展示。